1、民事欺诈构成犯罪吗
民事欺诈涉及故意误导,影响合同等民事法律关系,不势必犯罪。若欺诈含非法占有意图,骗取较大财产,可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二者重点不同在于是不是有侵吞财产的目的。简言之,仅为不当获利,无侵吞意图,属民事欺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紧急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紧急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根据规定。
2、刑事欺诈与民事欺诈有什么不同?
刑事欺诈与民事欺诈主要有以下不同:
在性质上,刑事欺诈具备紧急的社会风险性,触犯刑法;而民事欺诈主如果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一般不构成犯罪。
从法律后果看,刑事欺诈行为人可能面临监禁等刑罚处罚,同时要承担退赔被害人损失等民事责任;民事欺诈一般是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在证据需要方面,刑事欺诈需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具备非法占有目的等犯罪构成要件;民事欺诈则主要依据双方的合同及有关事实来判断。
比如,以虚构事实骗取别人巨额钱财,若行为人具备非法占有目的则构成刑事欺诈;若只不过为了达成买卖而有肯定欺诈行为,可能只不过民事欺诈。
3、民事欺诈行为的法律界定是什么
民事欺诈行为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知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其法律界定主要包含: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他们不真实状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状况,诱使他们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在判断时,需看是不是存在欺诈故意、是不是有欺诈行为及该行为是不是致使他们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并遭受损失。比如,企业不真实宣传产品性能诱使买家购买,就可能构成民事欺诈。若构成,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撤销后,行为自始无效,当事人应恢复原状或承担赔偿责任等。
民事欺诈未必构成犯罪。民事欺诈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他们不真实状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状况,诱使他们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但假如民事欺诈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就可能构成犯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重点不同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不是具备非法占有目的。假如行为人只不过为了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而非非法占有别人财物,则一般是民事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