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指对被判处肯定刑罚的罪犯,在肯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实行所判刑罚的规范。假如在该期限内遵守了肯定的条件,所判刑罚就不再实行,不然,仍然要实行所判刑罚。
缓刑介绍
缓刑指对被判处肯定刑罚的罪犯,在肯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实行所判刑罚的规范,是对刑罚的暂缓实行,其实行形式为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实行所判处的刑罚。
缓刑为近代学派所主张。该规范起来自于英国的教士恩赦、司法暂缓、具结释放,现代意义上的缓刑起来自于美国。伴随近代学派的崛起,缓刑规范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按法律规定暂不实行刑罚,给予肯定的考验期,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犯罪人同意考验的刑罚宣告规范。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风险社会的,才能宣告。缓刑期间没再犯新罪,原判刑罚不再实行;如又犯新罪,则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罪作出判决,把新罪与前罪按数罪并罚处置。
缓刑的考验期限
缓刑考验期限,是指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进行考察的肯定期间。国内《刑法》第73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可以少于两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可以少于一年。”
缓刑的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所谓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可以折抵缓刑考验期。
缓刑的考察
被宣告缓刑者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根据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我们的活动状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遵守人民法院的禁止令。人民法院依据犯罪的具体状况,在宣告缓刑时可以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地区、场合,接触特定的人。
缓刑的考察机关。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缓刑考察的内容。缓刑就是考察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是不是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与是不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且情节紧急的。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犯罪情节较轻;
有悔罪表现;
没再犯罪的危险;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重大不好的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参考犯罪状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地区、场合,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假如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实行。
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根据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我们的活动状况;
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第七十六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假如没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实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根据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实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紧急的,应当撤销缓刑,实行原判刑罚。
:未经授权,转载需要注明本站出处链接,不然将追究法律责任,日前有不法分子紧急侵犯本站权益,已走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