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能否借款给个人,借贷行为的效力怎么样
公司可以借款给个人,借贷行为有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使用方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第十四条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筹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法获得的资金转贷的;
未依法获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出借人事先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
2、企业作为民间借贷主体的变化
民间借贷主体近几十年来发生了非常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民间借贷的主体几乎都是自然人。改革开放之后,借贷的主体渐渐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之间进步到企业与企业之间。《规定》实行前,国内长期实行企业间借贷无效的司法政策,这对整顿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和解决金融风险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在国内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进步健全的背景下,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明显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进步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微企业的进步,有效缓解“筹资难”“筹资贵”难点,对于利益有关企业之间基于友好合作、策略进步需要等目的,以自有闲置资金拓展的非常常性、非经营性借贷,因有益于企业自己经营和市场经济进步,亦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金融秩序,还是应当确认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但企业之间拆借资金的条件和范围过宽,又可能影响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此次修正司法讲解,总的指导思想是缩小民间借贷范围,突出民间借贷以自有资金和禁止吸收别人资金转手放款这一特征,针对审判实践中有关企业套取银行贷款又转贷、企业向单位职员筹资后又转贷等状况,第十四条将此作为“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一种情形,如此规定便于促进民间借贷平稳健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