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辞职的三个条件是未准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的规章规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被迫辞职,一般指的是职员因没办法忍受的工作环境或条件而不能不选择离开目前工作职位的情形,依据劳动法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者有权需要相应的经济补偿。
1、用人单位未根据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1. 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假如用人单位未能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规定,比如没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忽略职业病防治等,那样劳动者可以以此作为被迫辞职的原因。
具体情形:如缺少基本的安全防护设施、对有毒有害物质处置不当致使职员中毒风险增加等。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当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时,劳动者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2. 劳动条件
劳动条件涵盖了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多个方面。若用人单位未能根据合同约定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譬如延长工作时间却不支付加班费、强制性安排无薪加班、不给予法定节假日休息等,都可能成为劳动者提出被迫辞职的原因。
实质案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过度压榨职员的工作时间,甚至出现“996”工作制的现象,这显然超出了适当的工作强度范围。
2、用人单位未准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1. 薪资拖欠
薪资是劳动者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用人单位需要按时足额发放薪资。假如出现长期拖欠薪资的状况,劳动者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并需要赔偿。
容易见到问题:包含但不限于延迟发放薪资、少发奖金提成、克扣薪资等行为。
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准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2. 加班费争议
除去基础薪资外,对于超出标准工时以外的工作时间,用人单位还需依法支付加班费。若单位拒绝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加班费,同样是违法行为。
计算标准:平常加班应按高于本人小时薪资的150%支付;休息日加班且不可以补休的,应按高于本人日或小时薪资的200%支付;法定节假日加班则需按300%支付。
3、用人单位的规章规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
1. 违规制定标准
用人单位拟定内部管理规范时,需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需要。任何超越法律权限、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条约均不拥有法律效力。比如,某些公司规定职员不能结婚生育期间请假,或是设定过高的绩效考核指标以达到变相裁员的目的。
应付方案:劳动者发现此类状况后,可通过工会组织反映状况,必要时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投诉。
2. 恶意调岗降薪
未经协商一致擅自调整职员职位或减少薪酬待遇的行为也被视为侵害了劳动者权益。即便是在企业经营困难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的状况下,也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职员利益不受损。
维权渠道:劳动者面对不合理调岗降薪时,第一应尝试与雇主交流解决;若交流无效,则可通过申请劳动仲裁等方法维护自己权益。
因此,当遇见上述三种状况之一时,劳动者可以通过正当程序解除劳动合同,并有权需要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不过,在实质操作过程中,建议劳动者采集好有关证据材料,以便在后续的劳动争议处置中占据有利地位。
:未经授权,不能转载本站原创内容,不然将追究法律责任,日前有不法分子紧急侵犯本站权益,已走法律程序!